首页 > 美术馆 > 美术馆展览 > 正文

南北竹记——中国当代画竹名家三十人邀请展4月21日在荣宝斋画院美术馆举办

君子之风
文 / 唐 辉
对于专业从事中国绘画的人来说,梅、兰、竹、菊是必修课。对于热爱中华文明的人来说,竹,更是占有相当的文化地位。《诗经·卫风·淇奥》中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之句来比拟君子之质。唐代白居易在《养竹记》中以竹比贤,称颂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的美德,认为君子应对照竹子来砥砺自身品行。苏东坡更是直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将竹子视为文人生活所必需,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以竹比德的文化传统,让竹子成为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象征。竹子的生长习性与形理特征让画竹不仅成为画家锤炼笔墨的必经之路,也给历代丹青妙手以施展才华和表达性情的空间。竹竿之修长、劲挺、厚实,竹叶之穿插交叠,竹枝的生发,竹箨、竹竿、竹节、竹笋的形态表现,无不考验着画家的笔墨功力和审美意趣。因此,在画竹的历史上,佳作频出。五代南唐徐熙的《雪竹图》冠绝古今,一林竹树纯以墨色表现雪后竹子之层次情态,可谓神气囧出,生动非凡;与徐熙之落墨为格相呼应,北宋赵昌之《竹虫图轴》画曲竹之姿,笔法细腻,赋彩鲜丽;更有文同之《墨竹图》以墨色画悬崖倒垂之竹,枝繁叶茂,用笔潇洒自如又端谨合矩,笔笔见精神。及至元代,赵孟頫提倡以书入画,以书法用笔写就《窠木竹石图》,更有与妻管道升、子赵雍的画竹合裱卷,留下一家夫妇父子皆善画的佳话。除此之外,柯九思、吴镇、李衎、顾安等大家均有传世佳作。及至明清,四君子题材的创作更加繁盛,对竹的绘画表现也更加追求笔墨表情达意的特性,以笔写心,以墨传情,在笔墨结构和艺术风格方面有所突破。画竹名家,如扬州八怪,各有千秋。郑燮更是将画竹法总结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转化过程,明确了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创作理念,对后世颇有影响。
如今,竹画仍然是画坛长盛不衰之题材。许多画家养竹于室,以竹为师为友,蒙养心性;作雪竹、风竹、雨竹、晴竹之情态,令竹画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此次南北竹记·中国当代名家画竹邀请展的作品,既是对自古以来文心之承继,亦是当代画坛精神面貌之写照,观之令人忘俗,品之令人心悦。画中之竹,亦如诸君,凛凛有节,修竿挺拔,清逸出尘。风过不折,雨过不浊,君子,当如竹。为人从艺,当有君子之风。
荣宝斋画院院长
2023年3月于北京

不可一日无此君
文 / 于 洋
自古文人墨客,罕有不爱竹者。外柔内刚,清淡蕴藉,坚韧不屈,不畏酷寒,虚心谦和,高风亮节......竹子身上的品质几乎涵盖了古今君子之风的所有内容,也牵动着历代文人画者的目光与心弦。
千秋过往,唯有文心如故,不可一日无此君。从东晋名士王子猷望着院中竹子发此感慨,到北宋黄庭坚引此典故赋诗咏叹当时手栽数寸碧,声挟风雨今连云,再到苏东坡感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的水墨意象,连同它的精神魂魄,早已烙印在千余年来一代代诗人文士的心底、丹青墨客的笔端。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四千年前的陶器上画有竹的象征符号,到宋元以降代代画家竞相表现、生于笔底的竹石意象,再也没有哪一种植物,在吾人的眼光中与人类的精神如此相通,与三界内外的运行节奏如此合拍,与修身、齐家、治国的君子理想如此默契。以至于,连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都不禁感叹:东亚文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竹子文明。
然而,昔日竹子文明的气质与理想,在当下的快节奏、求效率、尚新潮、重实用的社会氛围中,仿佛一度迷失与隐匿在都市生活的喧嚣中。画竹,也成为一种出世的奢侈逸事,成为浮华尘世中一抹淡泊、清新的水墨表达。今有南北竹记——中国当代画竹名家三十人邀请展,在已走过350年历史沧桑的荣宝斋拉开帷幕,岂不是一件令人欣然陶醉的赏心乐事?画展中,从40后的老一辈名家,到80后的画坛新秀,在跨越半个世纪的画坛代际更迭中,我们可以在这些画作中不同地域、不同形态、不同色彩的竹子意象中,感受到表现风格上的丰富多元,从传统水墨写意画法,到富有构成性和观念性的当代呈现;感受到这些画家以竹言志,以竹修身,以竹抒怀的那份快慰与怡然。
南北竹韵,东西精神,以竹自处,永葆青春。今天,更以竹的名义,我们在此雅集。在那些带着温度的竹的意象中,我们仿佛从一个古老的寓言中读出今日的味道,在那片亘古不变、随风摇曳的月下竹影中感受到一种通向未来的路径与能量。笔墨之间,那些永恒的竹,也由此站成一群精神的肖像。
2023年3月于北京

后 记
南北竹记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依。诗中描绘的正是传统文人墨客最钟情的竹子。毫不夸张的说,于世界而言,中国人对竹子的感情尤为特殊,风摇青玉枝,以青玉比拟翠竹,绝非单纯的视觉表征,《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孔子也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职是之故,青青翠竹乃是文质彬彬的君子之征。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中国人对于竹子可谓是真爱无极。自然,竹子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文人群体永远的母题,长盛不衰。
事实上,中国人咏竹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以中国绘画史而论,竹子便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载:协律郎萧悦画墨竹,举世无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画竹歌》中云: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据史料可知,诗人白居易和画家萧悦,皆为中唐时段的艺术家,且二人过从甚密,因此白居易不惜笔墨,盛赞萧悦为古今画竹第一人是合乎史实的表述。更为重要的是,通读《画竹歌》,可推知唐代画竹应是极为工整细致的设色之竹。除此之外,诗中古今虽画无似者一句,还隐约向我们透露出中国人画竹具有远比今天的学者所想象的更为遥远的历史和传统。及至北宋,墨竹流行,甚至成为独立的画科,《宣和画谱》按画科分十门,卷二十即为墨竹科,记载了十二名家,并在叙论中阐述了彼时墨竹画家的身份及风格: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拂云而高寒,傲雪而玉立,自此后,墨竹一派贯穿后世整个文人画家群体,跨越宋、元、明、清,直至当下,文同、苏轼、崔白、赵令穰、柯九思、赵孟頫、倪云林、吴镇、唐寅、文征明、四王、四僧、郑板桥、金农、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吴湖帆、董寿平,可谓独领风骚达千年。
如果说墨竹是传统中国四民社会中精英话语群体的象征,那么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民间话语体系中对于竹子的记载更为悠久。西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在《神异经》一书中描绘了爆竹的传说,爆竹可以驱鬼避邪,祈求平安,故有竹报平安之说。北宋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因此爆竹又有辞旧迎新、新春纳吉之意。而且竹子全身皆为宝,既可入药,又是美食,清蒸竹笋最为鲜嫩可口。职是之故,说中国人对于竹子是真爱无极,可谓肯綮之言。
值此盛世之机,辛丑之秋,荣宝画院决定以南北竹记为题,遍邀南北名家高贤,举办南北竹画大展,尽展其能,以竹之百态,彰显美育新风。画院诸君不嫌我才识浅陋,推我为策展人,受命之后,诚惶诚恐,唯恐有所辜负。有幸得艺界前辈提携、同仁不弃,但有所邀皆积极应和,一时南北诸贤之竹画名篇,约60余幅,群集荣宝。竹有万竿竹,画成千秋传。本次展览赖荣宝之名,得群贤之助,可谓近时竹画之大成,从年龄来看,囊括老、中、青三代;从构成来看,群邀大江南北国内主流院校机构之名流;从技法来看,有画竹、写竹、墨竹、朱竹、绿竹等多姿多态。漫步其中,徜徉其间,诸君子亭亭独立,气格万千,共同谱写出新时代以来青山绿水的新篇章。
荣宝斋画院创作研究中心主任 赵少俨

荣宝斋画院美术馆

“荣宝斋”是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品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发展过程中,团结了众多文化鸿儒、丹青巨擘,使这个艺术殿堂“商誉昌隆、文朋荟萃”,成为中国一个文化品牌。
荣宝斋画院就是依托在“荣宝斋”深厚的文化背景下,他是集研究、创作、教学、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画院。
画院美术馆是荣宝斋画院学术机构的一部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书画艺术家作品的专业美术馆,坐落在画院大院内,展览总面积300多平方米,适用于中小型展览及相关学术研讨会,展厅设计按现代标准展厅设计,展厅环境优雅、灯光、音响精良。配套设施有学术厅。学术支持有荣宝斋杂志、荣宝斋画院院刊、美术报、荣宝斋画院网站、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艺术公社、国画网等十余家专业媒体。特邀学术专家有冯远、薛永年、孙克、吴长江、龙瑞、田黎明、郎绍君、刘曦林、刘龙庭等美术界的专家学者。
自2004年9月荣宝斋画院成立以来,美术馆先后举办了“荣宝斋画院首届中国书画家高级研修班作品展”“李少文中国画造型工作室作品展”“宋雨桂山水画工作室作品展”“冯远人物画工作室作品展”“京东聚雅——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尺度.荣宝斋画院新年雅集名家邀请展”“程大利山水工作室作品展”“范扬山水工作室作品展”“第一届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回耕砚田中国画名家邀请展””荣宝斋画院历届优秀学员邀请展(第一回)(第二回)”“2014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惠风和畅——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新城通州,笔墨心像——通州名家六人联展”“六法论之气韵生动——中国画邀请展”“荣宝斋画院首届高研班七人国画作品联展””荣宝斋画院书画名家扇面邀请展”等,及名家个人展览。
荣宝斋画院美术馆现面向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各地美协、画院及个人学术交流、作品展览进行开放,展厅费用为每天一万元。服务范围:美术馆免费给予展览方在荣宝斋画院院刊、荣宝斋画院网站、宣传报道。帮助展览方邀请出席画展开幕式的相关领导、美术专家及新闻媒体,具体面议。开幕美术馆可以帮助安排礼仪公司提供礼仪服务。画院可提供学术厅举办研讨会,费用按时计算,同时免费提供音响。我们以优质的服务,优美的展厅环境静候画界文朋的光临。
负 责 人:洪大亮(13016965528) 
联 系 人:李  诚(15801374638)裴宏伟(13901215717)

Powered By Rbz.cn 北京荣宝斋画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2006-2023 京ICP备180316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