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动态 > 名家大讲堂 > 正文

【荣宝斋画院大讲堂】张旭光:关于草书三次突破及出路的思考

关于草书三次突破
及出路的思考
 
讲座时间
2025年8月28日
下午14:30
 
讲座地点
荣宝斋画院学术厅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小堡艺术东区)

讲座现场合影

8月28日下午,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先生讲座在荣宝斋画院成功举办。张旭光先生以“关于草书三次突破及出路的思考”为题,为画院师生与社会各界书法爱好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
草书的演进是中国书法史的核心脉络之一。本次讲座围绕“革命”与“突破”的宏大视角展开,系统梳理了草书从实用性向纯粹艺术表达演进的三个关键节点,并对当代草书创作的未来路径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对于构建当代草书的理论体系与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张旭光先生讲座现场

第一部分:从“识读”到“写心”——王羲之的第一次革命
张旭光先生指出,草书的第一次革命是由东晋的王羲之完成的,其核心是突破了文字“实用识读”的基本规则 。如果说隶书的出现已将汉字从“画成其物”的具象中解放出来 ,那么王羲之则通过对字法的符号化、简约化处理,使草书彻底转变为一种精英阶层用以承载精神、表达性情的艺术载体 。这一时期的草书,如《十七帖》,不仅是技术上的典范,更确立了草书以“潇洒”为核心的审美标准与精神内涵,成为了草书艺术化的“源头性标准”。张旭光先生通过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为听众清晰地揭示了草书艺术属性占比的提升,即其实用功能的削弱和精神性、审美性功能的极大提升。

张旭光先生讲座现场

第二部分:从“单字”到“字组”——王献之的第二次革命
讲座的第二部分聚焦于王献之引领的第二次革命。张旭光先生认为,王献之的突破在于打破了“单个字”各自独立的书写规则,开创了多个字连绵书写的“一笔书”形态 。他通过展示王献之的尺牍作品指出,其创作的核心已从追求单个字的完美,转向经营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这种对连带、组合、欹侧、聚散等关系的自觉探索,不仅催生了狂草艺术的源头 ,更极大地拓展了书法的表现空间,使创作从“写字”上升到“写关系”的更高维度。这一部分的讲解,使听众深刻理解到草书内部形式演变的逻辑,即创作单元的扩大化如何带来艺术表现力的质变。

张旭光先生讲座现场

第三部分:从“书写”到“图形”——徐渭的第三次革命
张旭光先生将草书的第三次革命定位在明代的徐渭。他精辟地指出,徐渭的贡献在于彻底打破了书法艺术中最后的“行与行”的界限规则 。通过分析徐渭的作品,张先生展示了其行间穿插、左右相连、整体交融的章法特征。指出此时的书法作品已不再是线性文字的排列,而更像是一幅充满内在张力的“图” 。正因为彻底超越了文字的可识读性,这种形态的草书才具备了摆脱文化壁垒的“国际功能”,能够作为纯粹的视觉艺术被全人类所感知和欣赏。张旭光先生对徐渭的剖析,为草书的当代发展指明了一种可能性,即通过强化其视觉图形属性,使其融入世界性的艺术语境。

张旭光先生讲座现场

第四部分:守正与开拓——当代草书的出路与构建
在讲座的最后,张旭光先生对当代草书创作的未来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他重提唐代张怀瓘“奇形离合,数意兼包”的理论 ,并倡导将其作为当代草书创作者可以主动追求和构建的创作方法论,在字与字、行与行的关系美学中开拓新的空间 。他进一步指出,当代的书法审美不应局限于“雅正书风”等单一的儒家标准,而应植根于“儒释道”并存的更宏大的中华文化土壤 。同时,他也鼓励创作者打开视野,借鉴现代视觉心理学等跨学科成果,为创作建立更为坚实的学理支撑 。这一部分不仅分析了当代草书创作面临的课题,更从创作理念、文化视野和理论建构等多个维度,为草书艺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了张旭光先生作为艺术家的深刻思考和前瞻性视野。
张旭光先生的讲座以清晰的逻辑、宏大的史观,系统地梳理了草书的演变脉络,其提出的“三次革命”理论体系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和启发性,为书法爱好者和创作者深入理解草书艺术的精髓,并思考其在当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方法。

Powered By Rbz.cn 北京荣宝斋画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2006-2025 京ICP备180316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