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
传统概述
讲座时间
2025年9月28日
下午14:30
讲座地点
荣宝斋画院学术厅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小堡艺术东区)
讲座现场合影
9月28日下午,著名书法篆刻艺术家、《中国书法》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朱培尔先生应邀莅临画院学术厅,以“中国书法艺术传统概述”为题,为在场师生及艺术同仁展开了一场兼具历史宏观视野与当代批判性思考的深度学术讲座。
本次讲座不仅是对三千年书法史的一次系统性梳理,更是一场围绕书法本体精神、传统流变规律及当代审美困境的深刻思辨。朱培尔先生凭借其三十余年的编辑经验与身为创作者的敏锐洞察,引导听众超越技法层面的藩篱,回归艺术传统的源头,探寻书法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传承与发展之道。
朱培尔先生讲座现场
朱培尔先生的讲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书法本源。讲座伊始,朱培尔先生便将听众的视野引向书法的原点,强调了对艺术本源的理解。他以甲骨文为例,透过对其实物与拓片的对比,指出书法的魅力远不止于字形结构。他认为,真正的传统研习,必须深入其原生的状态,去感受甲骨的“立体刀痕”与青铜的“浇铸质感”。他进而引用南朝王僧虔“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核心论点,奠定了整场讲座的理论基石。朱先生指出,当代书法教育与评判标准过于强调技法与形式的传承,反而忽略了古人早已明确的、以“神采”为最高审美标准的价值体系。这一观点,旨在引导创作者与观者从单一的技术評判,转而对作品内在的生命气韵与精神格调进行深度把握。
朱培尔先生讲座现场
第二部分朱培尔先生讲述了书法史传统流变,书法风格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演进。在梳理书法史的宏大脉络时,朱培尔先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分期观点:以东汉为界,中国书法完成了从“不自觉”发展到“自觉”的历史性跨越。他论述道,东汉之前,甲骨文、金文等书体更多是在实用功能驱动下自然演化;而东汉以降,书法家、理论家的出现,标志着书法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审美体系开始被主动地建构。他特别强调了唐代在书法史上的枢纽地位。唐代的“尚法”不仅体现在楷书的森严法度,更体现在草书的创作成熟。朱先生提出,唐代草书是区分书法“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关键“分水岭”。他以怀素、张旭为例,阐明草书在唐代已成为一种纯粹的、带有表演性质的艺术创作,是书家抒发“喜怒哀乐,无聊不平”等内心复杂情感的媒介,其价值在于“达其性情”,而非内容的简单传达。
朱培尔先生讲座现场
第三部分朱培尔先生提到了“宋人尚意”,平和心态下的精神超越。讲座进一步深入到宋代书法的核心——“尚意”精神。在对“宋四家”的评述中,朱培尔先生对苏东坡位居第一的原因进行了独到的剖析。他认为,苏轼的书法成就,并非源于无可挑剔的技法——其字甚至被黄庭坚戏称为“石压蛤蟆”。苏轼之所以能超越众人,在于他学问最高、见解最深,更在于他能“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写出不一样字”。朱先生强调,苏轼的“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以及“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艺术观,体现了一种在通透理解传统之后,发自内心的创造。这是一种在最自然、最无所谓的状态下所流露出的神采与神韵,正是当代书法在焦虑的创新与刻板的复古之间所亟需寻找的平衡点。
朱培尔先生讲座现场
第四部分为当代反思,朱先生对于大众审美的误区与如何回归传统之道做出了解释。立足当下,朱培尔先生对当前的书法生态提出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他指出,尽管教育普及、资讯发达,但当下社会对于艺术的“感受能力”反而普遍在降低。他呼吁,回归传统绝非简单地临摹字形。如临写《兰亭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其背后作者的情绪转换、人文精神与创作情境。真正的传统,是有温度的、与生命体验紧密相连的活的文脉。
讲座的结语发人深省,朱培尔先生鼓励在座的艺术家们,都应从古代浩瀚的文物遗存中汲取营养,打破固化的创作形制,增加艺术的想象力与创造的源泉。整场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观看、如何思考、如何创作的哲学启迪,为与会者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与深刻的启发。
图片
图片
图片